“我们家有四亩山地,原来种粮食每亩收益不过二、三百元,在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改种了200棵桃树,因为这里生态好,城里人很认同,我们又对每棵树通过微信、淘宝全部实现了网上认领,桃树的施肥、浇水、疏花、疏果都通过网络实时远程监控。”河北省兴隆县半壁山镇生态果园的主人刘学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棵树认领一年300元,卖家保50斤桃子,200棵树就是6万元,只要把桃树经营好,就不愁收入了”。
刘学文一家经济收入的变化就是的兴隆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兴隆县委书记薛青松告诉记者,近些年,兴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林兴县,绿色发展,使得我们这个仅22万亩耕地的纯山区县发展森林333.2万亩,占到全县总面积的71.25%。更可喜的是其中有经济林100多万亩,全县人均占有果林4亩多,仅果品收益就人均就达7700元,真正实现了一方山水富养一方百姓。
还林保地海拔高达2118米的雾灵山,是燕山的主峰。站在山顶往下俯瞰,兴隆全景尽收眼底。而视野所及,青山绵延,满目翠绿。
看到眼前这林木森森,流水潺潺的景象,谁会相信这里在40多年前这里则是一片荒山秃岭。由于兴隆县地处燕山深山区,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质山地貌,植被生长本就十分困难。可由于民国和抗战时期的多年战乱,加之建国后的以粮为纲,开荒种地,使这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全县森林覆盖率到改革开放初期一度下降到不足28%。
而森林锐减,又给区域气候环境带来毁灭性变化,旱、洪灾害随之而来,使得本来就少的耕地被冲得七零八落。这样一来,一方山水不仅养不了一方人,而且百姓的生活则是越来越艰辛。“有林才有地,有地才有利”。
严峻的现实引起了县里决策者的反思:“山区振兴,林为根本,林之不存,业则难兴”。于是他们决心改变发展思路,走出一条“以林为本,果业先行、三产紧跟、绿色振兴”的生态发展路径。“那时候,要在山上刨出一个树坑需要半天的时间,另外还要从山下担来两筐泥土一担水才来栽上一棵树。这样一来,一天种一棵树还累得半死,劳动强度高出平原地区十倍不止。
”兴隆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吴金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一方山水养活一方百姓,兴隆人进行了驰而不息的艰苦奋斗。兴隆县雾灵山镇扁担沟村原来就是一片荒山秃岭,如今已完全被茂密树林所覆盖。村民吴国义指着村庄周围连绵的青山对记者说:“从这里能望见的山场,都是我们村里的。
山上那密密林子,都是我们村民一棵一棵栽起来的。当年在这石头山上种树那可是遭罪了,没有现代化工具,只能用镐刨,一镐头下去也就是一个白印,好不容易挖出一个树坑,还有从山下背水,我们那年不得脱上几身皮。
”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吴国义不禁眼圈泛红。吴金华告诉记者,可喜的是面对这样艰苦环境,兴隆人没有丧气、退缩,一届政府接着一届政府干,青年干到壮年,壮年再干到老年,硬是用四十年时间,在石质山区开拓出了230多万亩森林,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42个百分点,形成了京津周边最大的一块“人工绿肺”。而林多自然水多,这林多水多,自然环境就优美。
如今的兴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这就是每年所产生的雨水比周边区域能够多出三、四成。空气质量、水源质量更是变化巨大,不仅连续5届被评为“全国深呼吸小城100佳”,同时还被农夫山泉遴选为北方地区水源供应基地。多林多利“过去多年,全国各地一直在搞区域绿化,将其总数加起来,能够超过国土面积好几倍。
可在现实中,真正形成林地的面积并不多。究其根本原因,这就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脱了节,没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好,没有把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的根本需求相结合,所以就形成了光栽树,不见林的局面。”兴隆县县长焦军感慨,兴隆能有今天的绿化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做到了让山上的树木即能长“叶子“,又能长“票子”,这就是注重用经济林这个杠杆来撬动全县农民的植树造林积极性。
焦军告诉记者:“别看兴隆土地资源少,但山场多,这就是优势,用活了也能发大财”。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思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兴隆县历届政府一刻也没有放弃林果生产。除了保持“谁开发,谁所有,谁栽树,谁受益”的政策落实一贯性。
还因地制宜的根据区域特点,对林果产业进行了精心规划,引导群众在土质较好的河谷平地带种植高产高效的苹果;在土地条件较差的荒山缓坡种植生命力和效益率都不错的板栗、山楂;在干旱瘠薄的陡坡地带栽种了耐受力极强的山杏、榛子。该县南天门乡石庙子村是燕山大峡谷中的一个岩边村,30度以下缓坡地段几乎没有。
然而,就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一片长宽达3、4里地的山楂和板栗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在满山红遍的山楂林中,正在采收果实的种植带头人于长国告诉记者,石庙子村以前通过毁林开荒,勉强开出上百亩坡地,费力不老少,但一遇洪涝灾害,不是土地毁损,就是颗粒无收,平均下来,每亩年收益不过两百元就不错了。
发展林果产业后,全村一千多亩山场都种上了山楂和板栗树。自打果木成林之后,这里就没有发生过水毁灾害。这些年,县里又大力引导我们发展新品种,目前这里树木大都实现了高头嫁接,一般山楂每斤售价不过8毛钱,而我们的优质品种能买到4元钱,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而且山楂管理成本比种粮食低,这里外一算账,收益高出种粮几十倍。现在自己家每年纯收入能超过10万元。思路对了头,群众有劲头。
兴隆群众以顽强不息的精神热把果树栽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位置,几乎是只要人能落脚的地方就有果树。截至目前,兴隆共发展了苹果20万亩,山楂22亩,板栗56万亩,年产果品50万吨,再加其它杂果,总数超过了百万亩,其中板栗和山楂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品种称号,仅果品收入一项就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一举成为华北果品收入第一县。借林生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光是完成了以林保地,以林创利还不够,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让这优美环境实现生态变现,蘖生出更多更厚的利息。
”兴隆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局长张晓莎对记者说,兴隆县邻京近津,区位独特,而燕山主峰就在域内,有着丰富的地理和人文景观。通过40年生态开发,如今这里有了华北地区最好的森林植被,最好的水源环境。这样一来,变现生态,收获增值效益就成了兴隆强县富民的又一出重头戏。
“山川秀丽可观景、果品优良可采摘、河流丰盈可荡舟、空气富氧可养生”!于是,县里把全域旅游作为兴隆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下大力规划开发。其中,仅2017和2018两年实施项目过百项,投入资金过百亿,打造出了总长110公里精品旅游路线和诗上庄诗歌小镇、南天门满族风情小镇等6个特色小镇以及文化创意、民俗风情、天文科普、影视基地等10大旅游业态。
并做到了旅游景点、精品旅游路线和特色小镇等业态的有机组合,推动了兴隆全域旅游的“四梁八柱”体系快速形成。2018年接待游客439万人次,创旅游收入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35.3%;201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到118.6万人次,创旅游收入10.81亿元,又分别同比增13.8%和23%。旅游三产的兴起,再次带动了农民人均收入走高,201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011元,居全省山区县、全市所有县之首。
地处雾灵山下的眼石村,全村面积28平方公里,490口人,却仅有耕地500亩。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是有名的偏远贫困山村。那时,种地是村里的唯一产业,可是所有耕地都在山上,到了2000年初期,这里的人均收入还没过百元。而通过近些年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这里的生态环境成了香饽饽,而政府也因地制宜地在这里规划了占地600亩的旅游休闲聚集区,发动全村百姓投身休闲旅游产业中,146个农户的村庄,共发展农家院93家,保有床位2000多张,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03年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近2万元。
兴隆青山绿水引得游人迷醉雾灵山飞瀑高挂流水潺潺美丽的山景让人流连忘返兴隆苹果熟了,百姓乐了兴隆山楂获得“中国山楂之乡”的国家地理产品标志兴隆溶洞经过开发成为世界同纬度最漂亮的溶洞。
本文来源:澳门welcome娱乐-www.hhby100.com